首页 资讯 正文

全国从业者不足10人!成都90后小伙“十年磨一剑”研磨古刀剑

体育正文 157 0

全国从业者不足10人!成都90后小伙“十年磨一剑”研磨古刀剑

全国从业者不足10人!成都90后小伙“十年磨一剑”研磨古刀剑

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柴枫桔(jú) 成都邛崃郊外的工作室内,一把锈迹斑斑的古刀静卧工作台上。王一凯(wángyīkǎi)戴上手套,拿起磨石(móshí),开始了又一个漫长的工作日。 磨石与刀身接触,发出“嗤(chī)嗤”的(de)摩擦(mócā)声。褐色锈层缓缓剥落,千年前的钢铁本色渐渐显露。这把沉睡已久的古刀,正在他手中慢慢苏醒。 1991年出生的王一凯是一名古(gǔ)兵器研磨师。从业10年来,他见证了无数承载历史记忆的刀剑重获新生。在他看来,这是一门几近失传的手艺(shǒuyì)——如今全国从事这一行(yīxíng)的可能不足10人。 6月1日(rì),记者对话王一凯,探寻这门古老技艺背后的故事。 “从很早开始(kāishǐ),我就对古兵器着迷。”回忆起入行经历,王一凯说,年轻时的他看到锈迹斑斑的古刀剑,总会(zǒnghuì)想:“如果能让它们(tāmen)恢复原貌该多好。” 然而,当他真正决定(juédìng)学习这门手艺(shǒuyì)时,却发现几乎找(zhǎo)不到师傅。“古兵器研磨技艺从汉代传承到清末(qīngmò),却因战乱等原因失传了。”王一凯介绍,在古代,研磨师是独立职业,有完整的传承体系,但到近代已经断代。 没有(méiyǒu)师傅指点,他只能自学。查阅古籍、观看国外视频、四处拜访行家......点滴积累中,他逐渐摸索出门道。“最初几年常常失败。刚开始(kāishǐ)连磨石都不会选,用错(yòngcuò)了不仅除不掉锈(xiù),反而会损伤刀剑。” 外行看研磨,以为只是简单(jiǎndān)的(de)除锈抛光。但在王一凯的工作室里,仅磨石就有很多种。“不同磨石的硬度、颗粒粗细都不一样,什么阶段用什么石头很有讲究(jiǎngjiū)。” 磨石(móshí)的选择大有学问(xuéwèn)。王一凯介绍,有些磨石需从地下深处开采,按克计价,一块(kuài)内云砥磨石售价2000多元,还有火山岩材质的磨石。研磨一把刀剑,通常需要6-7块不同的磨石。 古兵器研磨(yánmó)一般有以下工序:除锈、整形、粗磨、细磨、抛光,最后研出铁的(de)肌理,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准的手感。 “最难的(de)(de)是整形。”王一凯解释,“要纯手工磨出刀剑的形状,线条必须笔直,弧度要符合原始设计。比如一把汉剑有八个(bāgè)面,每个面的角度都不同,全凭手感还原。” 这种高度专注的工作极耗心神(xīnshén)。“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,每次最多坚持4小时。”王一凯说,修复一件普通(pǔtōng)兵器需要一周(yīzhōu),若是高级文物,则要耗时一个月。 汉代(hàndài)环首刀,研磨前与研磨后的对比 在历史痕迹与修复之间(zhījiān)寻找平衡 从业多年,王一凯经手过各种状态的古刀剑。“如果是汉代兵器,只要缺口不太大,我们通常会保留——这是(zhèshì)历史信息(xìnxī),是它征战沙场的见证。但若(ruò)缺口过多过深,影响结构完整,就需要重新开刃修复。” 修旧如旧,是(shì)王一凯坚守的原则(yuánzé)。刀剑上的刻字、印记、使用痕迹,都(dōu)是珍贵的历史信息。“有些刀剑刻着主人姓名或纹饰,这些绝不能动。我们的工作是清理锈蚀、恢复功能,同时保留历史原貌。” 他曾经修复过一把已经锈成铁疙瘩的汉代(hàndài)环首刀。经过细心研磨,不仅恢复了刀的原貌,轻轻一弹,刀身还能发出清脆的声音。“这么(zhème)多年了,钢的弹性依旧,可见当时百炼钢(bǎiliàngāng)工艺之精湛。” 面对“为何不用机器”的疑问,王一凯有自己的坚持:“机器做的东西过于规整(guīzhěng),缺少灵魂。手工打磨(dǎmó)虽不绝对规则,却更自然舒适。况且每把古刀剑情况各异,机器难以(nányǐ)应对。” 更重要的是,手工研磨能感受到刀剑的“性格”。“有些刀剑拿在手里杀气(shāqì)很重,那种经历过战场厮杀的兵器(bīngqì),气场截然不同。” 谈及中国刀剑文化,王一凯如数家珍:“每个朝代都有独特风格——汉代环首刀、唐代横刀、宋代(sòngdài)手刀、明代腰刀和戚家刀(qījiādāo)、清代雁翎刀。不仅器型各异,锻造工艺也大相径庭(dàxiāngjìngtíng)。” 其中(qízhōng),他最钟爱的是明代戚家刀。“戚家刀是戚继光为了(le)抗倭专门设计的,吸收了日本刀的一些优点,但又保持了中国刀的特色。” 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发光(fāguāng) 时值端午,王一凯提到一个有趣(yǒuqù)的传统(chuántǒng)——端午送剑辟邪。“古人用蒲草艾叶扎成剑形挂在门上(ménshàng),用来辟邪。其实古代文人都喜欢佩剑,视剑为君子之器。” 在他看来,这些刀剑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。“其他国家的刀剑文化相对单一,一种器型可能沿用数朝。唯有中国,朝代更迭,刀剑形制(xíngzhì)也(yě)随之(suízhī)演变,且制作精美。” 研磨是孤独的营生。工作室里,常常只有磨石(móshí)与金属的摩擦声相伴(xiāngbàn)。王一凯会播放音乐,让漫长的打磨过程不那么单调。 他曾尝试收徒,结果却不尽如人意:“教一个跑一个,还没学(méixué)完整形就离开了。”年轻人难以忍受(nányǐrěnshòu)日复一日的枯燥,更难接受数年才能出师的漫长周期(zhōuqī)。 尽管如此,王一凯从未想过放弃。他(tā)在抖音开设账号,分享修复过程(xiūfùguòchéng),普及刀剑知识。“虽然(suīrán)真正来学的人很少,但很多人对这门手艺感兴趣,这就够了。” 对于刀剑收藏爱好者(àihàozhě),王一凯给出专业建议:“现代刀剑把玩后擦净上油(yóu)即可,但要用高纯度油,劣质缝纫机油反而有腐蚀性。”他特别提醒(tíxǐng),“古代刀剑切忌乱上油,尤其(yóuqí)是带皮壳的。油会将湿气带入,导致锈蚀蔓延。最好的方法是清理后做表面封闭处理。” “我今年34岁,希望能(néng)做到做不动为止。”王一凯说,他愿意继续守护这门技艺,“总要有人把老祖宗的(de)手艺(shǒuyì)传下去,让后人知道我们曾创造过多么灿烂的文明。”
全国从业者不足10人!成都90后小伙“十年磨一剑”研磨古刀剑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