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张纸条背后的故事
一张纸条背后的故事
一张纸条背后的故事
文中提到的(de)那张纸条。(图片由作者提供)
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纸条,纸质陈旧,纸张老化,泛黄褪色,字迹模糊(móhú)。正面印有文水县合作社联合会等字样,背面的字用钢笔书写,仔细辨认(biànrèn),文字还是可以(kěyǐ)看清楚的。
纸条开头刘(liú)邓二首长是指(zhǐ)八路军129师刘伯承师长、邓小平政委。落款时间10月11日即1945年10月11日。
落款地点(dìdiǎn)南头,在今天太原古交市常安乡。抗战时期,古交南头隶属于交城,交城县位于晋西北,属晋绥八分(bāfēn)区管辖。晋绥八分区的行政区域大约为今天的交城、文水、汾阳、平遥、介休(jièxiū)、孝义部分(bùfèn)、方山、静乐以及太原周边古交、清徐、晋源等地区。
纸条正文写着:桂干生(guìgànshēng)司令员已于今年(jīnnián)7月去华中工作,走到南同蒲铁路(tiělù)时牺牲。桂干生是怎么牺牲的?这张纸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?
在(zài)平遥县(píngyáoxiàn)坡底,一座由平遥县人民政府竖立的(de)(de)“桂干生烈士牺牲地”纪念碑,耸立在太岳山脉半山松柏之间,基座四周松柏林立,满山遍野郁郁葱葱。纪念碑的背后(bèihòu)浓缩着抗日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波澜壮阔、气吞山河的奋斗历程;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、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;凝结了烈士们的心血和汗水。
桂干生(guìgànshēng),1911年生,河南省(hénánshěng)罗山县人,1929年9月(yuè)加入中国共产党,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历任排、连、营长,团、师政治委员。
1933年7月,王树声同志(tóngzhì)在川陕地区组织成立了红31军,桂干生时任红31军92师274团(tuán)政治委员,在反“六路围攻”指挥所部夜袭青龙观(guān)战斗中,歼敌千余人,击溃敌人两个旅的进攻,所在团被方面军授予“夜袭常胜军”称号。桂干生被同志们称为“夜老虎(lǎohǔ)”,参加了长征,到达(dàodá)陕北。
1936年10月,桂干生任红(rènhóng)31军91师政治委员,参加了红军(hóngjūn)西路军军事活动。
1937年国共合作,抗日统一战线形成。桂干生以八路军129师刘伯承师长的(de)高级(gāojí)参谋身份(shēnfèn),跟随刘伯承先行到达太原面见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,后投身于创建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。
当时华北沦陷,日寇肆意烧杀掳掠,满目疮痍。桂干(guìgàn)生带领129师(shī)教导团30名干部,奔赴太行山东麓的冀西(jìxī)地区,组建抗日武装。桂干生和他的战友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(bùgù),走村串户,广泛发动群众,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,短短(duǎnduǎn)几个月时间,建立起(qǐ)一支800多人的抗日武装——八路军129师游击支队,桂干生任支队长。
支队活跃于正太、平汉铁路和正定至昔阳、和顺横岭沿线,队员(duìyuán)们采取小股出入、神出鬼没的(de)游击战术,破坏敌人铁路,袭击(xíjī)敌人据点,卡断敌人公路运输,摧毁敌伪组织,让敌人顾头不顾尾,处处被动挨打,使冀西、晋(jìn)东北成为太行山区抗战的坚固阵地。
1940年5月,桂干生调离太行山区(tàihángshānqū),任新9旅旅长兼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。他率新9旅主力(zhǔlì)对敌(dí)发起连续破袭战,先后作战21次,毙伤敌伪军数百人(shùbǎirén),破坏敌铁路50里,公路180余里。7月25日,他率领新9旅25团、26团、27团在武邑、衡水之间设伏,歼灭衡水出犯之敌40余人,缴获野炮一门(yīmén),创造(chuàngzào)了在平原地区以伏击战歼敌的范例。这年秋天,他率部参加“百团大战”,在东西高村战斗中,勇猛冲杀到(dào)敌人背后,一举歼灭日伪军一个中队。
1940年底至1943年秋(niánqiū),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,桂干生以其出色的领导才能,指挥一分区(fēnqū)军民(jūnmín)同日伪军展开(zhǎnkāi)艰苦卓绝的斗争,作战勇敢,身先士卒,先后8次负伤。他坚决执行党的统战政策,重视对敌伪军的分化瓦解(fēnhuàwǎjiě)工作,成功争取了伪军李成华部接受八路军领导,有力地改变了冀南地区(dìqū)的斗争形势,使冀南抗日根据地在重重困难的形势下,得以巩固发展。
1942年正是抗战(kàngzhàn)最困难时期,桂干生和战士(zhànshì)们一样吃糠咽菜。组织上(shàng)考虑到他的身体特别虚弱(xūruò),安排管后勤的同志给他找来一点大米,他坚持分给大家一起吃,并把组织上发给他的残废金和微薄的津贴交了党费。
1944年,桂干生被选为中共七大党代表回延安(huíyánān)参加党的(de)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,同时在中央党校学习并疗伤。七大闭幕后,他执行命令去(qù)华中新四军五师工作。
1945年7月9日,桂干生跟随八路军(bālùjūn)南下二支队行军至山西平遥南同蒲铁路南琉璃庙附近时,不幸遭到(zāodào)日军九二步兵(bùbīng)炮击负重伤,被骡子驮到平遥县(píngyáoxiàn)东南一个小村坡底。当天夜间,桂干生命人请程世才队长过去,握着程世才的手说:“请转告(zhuǎngào)党中央毛主席,我没有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(rènwù)。”之后,桂干生于10日凌晨壮烈牺牲,先葬在平遥县坡底村。部队(bùduì)继续行军至太岳地区沁源县,程世才向(xiàng)延安(yánān)总部报告了南同蒲铁路战斗损失情况,因桂干生原系129师干部,他又向129师领导作了汇报。噩耗传来,刘伯承、邓小平痛惜不已:“折我战功卓著的一员骁将!”
桂干生牺牲时,他(tā)的爱人正行走在(zài)延安到南方的途中。刘伯承、邓小平(dèngxiǎopíng)得知情况后,委托回延安汇报工作、桂干生的老部下查茂德沿途寻找,务必给予关照(guānzhào)。查茂德不负所托,一路多方打听,终于在位于古交南头村的晋绥八分(bāfēn)区野战医院找到桂干生的爱人和孩子,于是给刘伯承、邓小平写了这张纸条。
在古交南头人民的(de)(de)精心呵护下,桂干生的爱人在八分区(qū)野战医院顺利(shùnlì)生产,身体很快得到恢复。全国解放前后,桂干生烈士遗体(yítǐ)由坡底迁至河北武安,后葬于邯郸晋冀鲁豫革命烈士陵园。2022年清明节,平遥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战时期献身平遥的桂干生,在坡底竖立“桂干生烈士牺牲地”纪念碑。
今天的(de)幸福生活,源自昨天的艰辛(jiānxīn)跋涉。这盛世、这和平、这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。桂干生光辉的一生,必将成为(chéngwéi)一面闪亮的旗帜,激励后人奋发图强、砥砺前行!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